close
日本制造“厄年”跌落神壇

由於造假醜聞涉事公司都是從事零部件生產的大企業,產品應用范圍廣泛,隨著調查的深入,造假風波還可能波及使用相關產品的日本汽車、新幹線等多種產業,“日本制造”跌落神壇。

文/李若愚 張博

類似於中國的“本命年”,日語中也有“厄年”的說法。對於曾被奉為神話的“日本制造”來說,2017年大概就是其“厄年”。

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鋼鐵公司神戶制鋼所被曝出有組織地篡改產品數據,並且該行為已經持續瞭10年時間;11月24日,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下屬子公司同樣被曝出在產品數據上長期作假;11月28日,日本最大纖維化學生產企業東麗公司也公開坦承其子公司存在篡改產品強度質檢數據問題……

由於涉事公司都是從事零部件生產的大企業,產品應用范圍廣泛,隨著調查的深入,造假風波還可能波及使用相關產品的日本汽車、新幹線等多種產業,“日本制造”跌落神壇。

造假醜聞集中爆發

實際上,就算沒有受到零部件制造商造假醜聞的牽連,日本汽車產業也已陷入信任危機。

2017年9月,日產汽車雇用不具備相關資質的人員負責車輛質檢工作被曝光。令外界大跌眼鏡的是,日產汽車雖然在10月2日召開記者會,由社長西川廣人親自向外界道歉並做出整改承諾,然而到10月19日,進一步的消息證實,其使用無證人員從事質檢工作的行為至少持續到瞭當月11日,也就是說,西川社長的整改承諾實際上並未完全兌現。

與零部件生產行業類似,汽車生產商的問題同樣並辦公文具非個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產汽車風波尚未平息,斯巴魯汽車又在10月27日緊急召開發佈會,該公司社長吉永泰之承認,“過去4年中,平均每個月都有8名尚處於實習階段的無證人員對即將出廠的汽車進行最終質檢。而相關制度已經持續瞭30年。”

一系列醜聞的集中爆發,令“日本制造”的神話經受巨大打擊,搖搖欲墜。

傳統商業倫理崩塌

“日本制造”的高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日本傳統的商業倫理。

《日本經濟新聞》對經濟高速成長時期的經驗總結如下:在過去,如果對產品質量的實際要求為50的話,那麼生產廠傢就會以100為基準向零部件供應商下單,而零部件供應商也會考慮到生產廠傢的需求自動加碼,這樣在向材料供應商訂貨的時候質量要求就會進一步提高到200……

像這樣,在生產的各個環節中,相關企業相互從對方的立場考慮,精益求精構築起高度的信賴關系。日本傳統文化中的“誠”成為瞭“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日本制造”的品質保證。

正因如此,日本政府也高度信任國內企業的信譽以及行業的自律能力,這在客觀上導致瞭國傢監管的不足。然而,來源於日本傳統文化的自律在資本的同化作用面前,已經不堪重負。

正如馬克思所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5%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瞭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法律。在資本大潮的沖擊下,日本企業間的信賴關系早已被打破。

由於日本企業有自主提高標準的習慣,所以現在尚未出現質量問題。在醜聞曝光後,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內部人員甚至還誇口:“即便造假,我們的產品質量仍是世界頂級。”

這反而是本次事件的問題所在。造假事件意味著日本企業間的傳統信賴鏈條斷裂。前人之所以自主提高標準,並非是為瞭讓後世任意篡改。毫無反省之意的吹噓,隻能被解讀為子孫後代對前人遺產的濫用。

這也暴露出日本傳統企業文化對“不顧一切地追求利潤”的資本法則的適應不足。在表面上希望堅守傳統,但內部又希望不顧一切地追逐利潤,首鼠兩端造成的企業結構扭曲,是一些日本企業在全球化大潮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

斷尾求生導致惡性循環

其實,除瞭產品數據的造假,日本企業還被曝光過另一類造假,那就是經營業績上的造假。

2011年11月,奧林巴斯曾發表公告承認,在過去20多年中,通過在系列收購案中向咨詢公司支付高額費用掩蓋其虧損;2015年4月,日本媒體披露,東芝公司為“提高表面上的當期利潤”涉嫌持續違規操作會計業務。

業績造假希望掩蓋的正是日本企業體質虛弱的現狀,然而造假對企業來說隻是維持繁榮假象的毒品,完全無助於改變真實情況。

繼白色傢電、電視等產業被出售後,為瞭抹平賬面上的赤字,東芝2017年又傳出將要出售包括半導體在內的核心業務。早在2016年,同樣曾是“日本制造”門面的夏普就已被鴻海集團收購。東芝的業績造假隻是進一步表明,日本企業的管理機制比其產品更先被拽下瞭神壇。

一旦企業管理機制出現問題,企業為瞭斷尾求生,可能選擇鋌而走險的造假道路,其花在產品上的心思必然也會有所下降,這很可能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對日本制造來說,“神話”破滅並不可怕。在擠出虛假的水分後,如何正視現木野養生會館-官方網站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完全靠企業自律來支撐的質檢機制將很難重現往日輝煌,由政府出面,彌補過度信任帶來的監管漏洞,應商標註冊費用該也是2017年“日本制造”信譽危機的解決之道。

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日本制造”神話的破滅,也給我們帶來瞭一個審視自我消費觀的契機。相比篤信特定國傢品牌的盲目態度,重新認識處於上升期的“中國制造”,從質量出發做到貨比三傢,才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國消費者的應有姿態。

(作者李若愚系四川大學特聘副研究員;張博系河南大學副教授)

來源:2017年12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26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註《環球》雜志微博、微台中熱水器,台中熱水器維修,台中熱水器修理,台中熱水器回收,台中熱水器安裝,台中瓦斯爐修理,台中瓦斯爐維修,台中排油煙機清洗,台中排油煙機維修信客戶端:“環球雜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p551d3t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